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真新人家 >  内容

与金宇澄先生交往点滴

文章来源:上海嘉定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31 点击数:17 次

  2012年秋天,见《文学报》一文,讲金宇澄先生一部长篇小说《繁花》,在《收获》杂志刋发。当即书信一封,挂号信中又夾寄一百元,要买几本《收获》,以分送文友。金先生回信讲,过些日子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书,恢复5万多字细节,一百元如数退回。只用几天时间,读完《繁花》,上海话语境,又很精致上海故事叙述,极舒适阅读体验,盼着书的出版。

     金先生的《繁花》是六十至九十年代人物故事书写,读时就萌生了,书写故乡哈尔滨五十年代人物故事的灵感。自以为缺乏组织架构能力,也没有过小说写作的训练,写的短篇或中篇小说都未达到发表水准,就按各个行当各类人物故事一篇篇去书写了,调动了太多记忆库存,查阅了许多书本资料。只书写不到10个人物时,就很冲动地把稿子,快递给哈尔滨《新晚报》,很快得到孙副主编首肯还讲,这是哈尔滨当年社会的市井图卷,希望我多写些人物。首发时是用了两个版面的,说是要弄出个震撼效应,以后是一个星期发一个版面(一个人物故事),据讲自《新晚报》1985年创刋始,这样的阵势是没有过的。带几张报纸去见金先生,他看了以后说,我们这一代人,再不抢救性地去书写过去的人和事,后面的人就很难动这个笔了。还说有些作家是不肯这样写的,一个一个人物都靠细节撑起,有这么多资源(细节),会去写长篇的。

    那几年里,受朋友之托常去巨鹿路《上海文学》编辑部。每次签书,他从不让我拆塑封,他会自己拆。钤章后,还会在页内垫上一小块纸,以防印泥"污染”。有趟天落雨,他用两只塑料袋将书包起来,还说到家后来个电话讲一下。

    2017年岁首,拿到金先生新书《回望》,因此就知,他的父亲竟是我党地下工作者,与当时地下组织高层,有过间接交往,蹲过监狱,却不曾变节。解放后因“潘扬”案也被冤屈过,但终获平反成为离休老干部。在我不宽视野里,有如此红色背景的作家,不曾见过。有一天去《上海文学》,我讲读《回望》大体感受,他只是听没作回应。我又讨教(刚兴起的))非虚构写法,还说我也在用这个形式。金先生讲关于非虚构,应书写那个时期的各方面细节,有一方面很真实又侧重了,就有价值,比如当时粮食服饰甚至烟酒价钿等等,当然还有当时书面语言。读《回望》让我知道,金先生父母文字书写,是很有功底的,当然是那个时期的语言范式,就和金讲,你文字这么好,该是有父母基因。他只浅笑不作回应,象《繁花》里用了一千多次的"不响”那般。就这个话题,他建议读几本书,又拿笔写下: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以后金先生又介绍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萨哈林岛旅行记》,说当年这个岛四面环海,是沙皇俄国流放人员所在地,岛上长官不知大作家来此有何公干,直到书出版才如梦初醒。2018年8月家中小装修,我是在嘈杂声中,很沉重读完这本书,以后听说普京己下令,萨哈林岛的机场,要以契诃夫名字命名。金先生讲,有段时间这是枕边书。关于《回望》,金还讲自己读的书还是太少,这本书的框架可以加入很多资料性东西的。还讲在黑龙江劳改农场时,犯人天南海北左西右东,哪个地方的人都有,有的有知识有文化,有的有手艺,都是有故事的人,可惜当年没有采访敏感,这些人的故事就历史性沉寂了。

    金先生是用中国语言书写当下故事,看不出受西方这个那个流派,哪怕是很小影响,说书人姿态,传统使然。那次请他看了我的几篇文字,是书写北大荒下乡时人物的,他说你若画个草图,标明连队宿舍、食堂、马号、木工房、铁匠房还有别的什么的,会让人加深印象的。我没有这么办的原因,是只一个短文一个短文,发在《北大荒文化》杂志上了,不是要出一本书。

   与金先生交往这些年,收获颇丰,撰写发表两组非虚构人物系列十多万字,还发表数篇纪实性文章,系统性地读了不少书,让自己每一天都很充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