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繁花》
《繁花》是第11届(201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首届“中国好书”、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榜首、施耐庵文学奖、搜狐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的获得者金宇澄先生所著。有这么多的荣誉在这篇小说上,可想而知,这绝不是一本平平凡凡的书啦!
《繁花》从引子到31章的内容、尾声及跋共444页。金宇澄先生从琐碎的、精细的、世俗的市民传统中展现了最真实的生活本相。也许就在朋友、邻居的闲聊中,也许就在耳闻所见中,把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碎片汇聚成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故事从主人公“沪生”开始,引出阿宝和小毛这三个主要人物。又带出了蓓蒂、梅瑞、小毛爸爸、玲子、葛老师等一系列人物。通过对各个人物的身份、家庭背景、脾气性格的不同,展现了上海人生活的图景。特别是有些地方用沪语(上海闲话)写出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亲切感,认同感。有些场景的描述,更让我们置身于其中,仿佛就在说我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很有认同感。“国泰电影院”、“大字自鸣钟”、“淮国旧”、“两万户”,都是我们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和名称。说起“淮国旧”,过去的有些事还真让我记忆犹新。文革中,好多抄家物资都在那里寄售,父亲在那儿为我买了一双麂皮的咖啡色横搭攀皮鞋,穿到学校,女同学啧啧称赞说真漂亮,我穿在脚上也很舒坦,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刚买来时穿上有点大,母亲在鞋里塞了点棉花,那双鞋我穿了两三年,至今还能回想起那双鞋的样子。80年代我也在“淮国旧”买了一把多功能的水果刀。它有削水果开瓶盖等多种功能,这在当时还是蛮稀罕的。我结婚去北京一路上带着,既方便又实用。可是有一次家庭聚餐吃大闸蟹时,混在蟹壳里,连蟹壳带这把刀一起当做垃圾扔了,让我十足心痛了好几天。
《繁花》作品主要叙说了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90年代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面是说的事和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同学或朋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在提高。一些人、一些事将不会再出现。“两万户”的动拆迁、老城厢的改造、危房的拆除,那些透着板缝光亮,偷窥别人隐私,贴着墙角听壁角的现象再也不可能出现。“亭子间嫂嫂”、“前楼姆妈”、“三层阁爷叔”再也没人称呼了。“大光明电影院”、“美琪电影院”门前的黄牛失业了。取而代之的网上购票、现场买票打开了方便之门。恋人们约会的地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博物馆、展览馆展览内容丰富多彩,海内外优秀作品展品让人大开眼界。公园、乐园、游乐场环境优雅,充满喜乐。里弄加工场、大型炼钢厂、纺织厂纷纷转型改造。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中心、大型商场、工业园区等等。老虎灶、混堂、理发摊头不见了踪影。咖啡馆、奶茶铺、书店随处可见。幽静的武康路、汾阳路、复兴路、长乐路等等 都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着众多时尚人士打卡拍照发朋友圈。
上海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被称为魔都,吸引着五湖四海有志人士前来这里打拼,创业,安家。这里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治安有法,社会安定。她是中国的金融、文化不可或缺的中心,一片繁华。但愿金宇澄先生能再次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繁花》!
《繁花》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她深受读者的喜爱,并将以舞台剧、电影、评弹等诸多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读着很亲切。
栅桥文学社:徐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