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小上海”
提起上海,人们都会习惯地冠之为“大上海”。解放前,上海是中国现代工业聚集地,随着解放后建设和改革开放,加强“五个中心”建设,上海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然而,与之相比的“小上海”,却鲜为人知。
对于老一辈上海人来说,都知道“小上海”是指安徽徽州的屯溪。屯溪起源于三国,当时徽州一带荒蛮山区山民割据称雄,抗拒孙吴政权,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前去讨伐,曾“屯兵于溪”,故命名为屯溪。
早在明末清初,屯溪已是商业重镇。现代作家郁达夫曾在《屯溪夜泊记》中记录当时“屯溪已成了皖南的大码头,所以,它也就有了‘小上海’”的别名。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华北大片国土沦陷后,华东大部分地区也被日寇占领,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群山环抱,易守难攻,成为华东后方的一片未沦陷区。当时的党、政、军指挥机关、媒体和支持保障战时的工厂、银行、商店相继驻扎镇上。为躲避战乱,上海众多各界人士迁移到屯溪镇,使其市场陡然繁荣。当时,屯溪老街3000多米,横跨民生、民族、民权三条马路。共有10多家茶楼、50多家酒楼、菜馆、理发店37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上海”。如今,屯溪成为安徽黄山市的一个区。随着黄山旅游热,屯溪这个“小上海”,更是一个网红的打卡点。
除了屯溪,这个狭义上的“小上海”外,在安徽还有一个广义上的“小上海”,即:“上海小三线”。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上海将部分生产高炮、40火箭筒、机枪、手榴弹、子弹、炸药等常规武器企业,以及配套的钢厂、电厂、仪器仪表企业、汽车制造、汽车运输、学校、医院70多家企事业单位,约有10万多人迁至皖南山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上海”。上海企业的到来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融洽了上海人与当地农民的关系。记得去安徽第一年,留在山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们白天工地为建筑工人搬砖,挑水泥,晚上为村民写对联,年三十一早为村民贴春联。当工地需要用砖时,按照当时军区首长关于“远看像村庄,近看是民房,走进是工厂”的要求,当地民兵从坟地和日本人飞机炸毁的祠堂乱砖堆里捡来旧砖,挑着担子唱着山歌,献砖支援三线建设。工厂宿舍没有建成前,农民腾出阁楼给我们住。工农亲如一家的场景,如今仍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和军转民以后,我们返回了上海,而当地年轻人到上海打工,海纳百川的上海同样接纳了他们,其中,闵行、青浦、嘉定是接纳安徽农民工最多的区。回顾在安徽时工农携手共建“小上海”,如今安徽农民工又参与建设大上海。虽然,角色转换,但是为建设和保卫共和国的使命一样神圣。
谭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