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报】有些美,要亲自抵达
文章来源:上海嘉定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10
点击数:1 次
前段时间,我走进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展厅。来之前,我在手机上刷到不少AI“复活”名画的视频:梵高的星空旋转流淌,莫奈的睡莲在池中缓缓绽放。技术令人惊叹,仿佛让沉睡的笔触重新呼吸。然而,当真正站在原作面前,我忽然明白——我们为何仍要跋涉至此。
展厅内,那幅《干草堆》静静悬挂,没有AI渲染的光影流动,但画布上厚重的颜料堆叠出的肌理,却像仍在呼吸。莫奈曾写道:“阳光退却得太快,我几乎无法跟上它的速度。”他支起画架,在同一片田野前追逐瞬息万变的光线,只为捕捉“那一刻的感觉”。AI可以模拟千种光影,却无法复刻那一刻的焦灼、渴望与对时间的敬畏。
展厅深处,塞尚的静物如低语般动人。塞尚觉得,画一棵蔬菜和画一个人同样重要。他对不同的水果和蔬菜充满兴趣,觉得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曾说:“它们带着各自的香气来到你面前,告诉你它们生长的田野,告诉你滋养它们的雨水,告诉你它们所见过的黎明。”在AI眼中,水果是色彩与形状的数据集;而在塞尚笔下,一颗洋葱是有生命的个体,承载着土地的记忆与晨露的私语。这种源于生命体验的共情,是算法无法生成的“内在之光”。
我们常担忧AI让思考退化——它能精准预测开店选址、菜品组合与盈利模型……无所不能。但站在这些百年画作前,我忽然明白:人类思考的珍贵,不在于效率,而在于“看见”那些不可量化的东西——对瞬间的执着,对平凡的敬畏,对“何为真实”的永恒追问。
有些美,只能亲自抵达。当技术不断试图“还原”与“替代”,我们才更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的感知,始于身体的在场,成于心灵的共鸣。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