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报】让城市生命更有韧性
极端天气是对城市管理能力的考验,唯有救在当前、预在平时、防在长远,才能让城市的生命更有韧性。
在我成长过程中,天气对生活造成的影响时有发生。在我小时候,雷雨后停电是常有的事。每次停电,爷爷都要到村里喊电工来修。上学时每逢暴雨天气,桥洞下面就会积水,好多车子都抛锚在桥洞中,爸爸骑自行车来接我,也只能双双蹚水过去。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到处都结了厚厚的冰,上学的路上不时能看到滑倒的人,而我也只能推着自行车,从家慢慢走到学校。还有一年雨下得很大,我们家住一楼,雨水“汩汩”漫过门槛直往天井里渗,全家只能总动员,紧急把东西搬到里屋,待雨水退去。
如今,随着城市管理升级优化,这些问题得以改善。哪怕是停水停电,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快速搞定,且大多数情况下,小区都会提前告知时间,让居民做好准备。桥洞积水、马路结冰的情况鲜少发生。家里进水的情况在小区升级改造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这些都得益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以及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
与此同时,大城市日益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人流密集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各类深埋管线网络、多层地下车库和人防设施等,也给城市安全运行提出了新要求。城市是否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亟须在现阶段就做出预判和安排,因地制宜,做好城市“体检”,将各种未知状况与风险悉数纳入规划,才能在“暴风骤雨”来临之时有备无患。
城市安全千头万绪,涉及多个部门、多种环节、多类主体,需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为城市安全运行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统一、安全、及时的信息传输通道,才能在面临极端考验时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此外,在极端天气面前,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框架,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多元社会力量融入进来,加强防范避险意识,共同维护城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