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新街道图书馆5月新书推荐
1
《中华文明五千年》
索书号:K209/31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 者:冯天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最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本书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它史料丰富、例证翔实、叙述简洁、笔墨精湛,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向世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他强调“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本书是传承中华文明传统、借鉴中国智慧、弘扬中华精神的优秀学术普及著作,它重理论、成系统而又多有史料的佐证,有描述、配百余幅彩色插图而又不乏精辟的警语,可以给我们温暖和力量。它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指引,通过它可以学习和掌握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对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也大有裨益。它是一部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整体形象的国民素养书,极富魅力地与读者走进中华文明的精彩。它让世人明知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命运,延续至今的原因所在;同时明示读者唯有通过中华文明的道路,才能贴切理解现代的中国。透过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预见生生不息的人类未来。
2
《汉画故事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索书号:K879.424/1231-6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 者:张道一
汉画深沉雄大,金石有声,融建筑装饰与雕刻版画为一炉,是两千年前的伟大创造,可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赏。它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古代样板,是人们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本书对汉代画像石进行了艺术解读,将那些一般看不懂的画面分成人事故事、神话故事、祥瑞故事三类,结合历史文献、画面形象、情节、出处进行具体诠释,并联系时代背景和相关事物予以说明,资料翔实,是理解汉画像的基础读物。
3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索书号:K203-49/4931-2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 者:楼宇烈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惯性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4
《八道湾十一号》
索书号:K825.6/2633-464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 者:黄乔生
该书是综合研究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与八道湾十一号的命运互动的著作。作者详细描述了这座院落的总体格局、房屋分布和三兄弟的居住情况,这里的居住环境、生活状态对周氏兄弟的创作和思想产生过极大影响。
鲁迅在此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为鲁迅赢得了国际声誉;周作人在此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理论家,并收获了小品文大师的美誉;三兄弟在此一起办过文学合作社,过了一段兄弟怡怡的日子。不仅如此,五四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雁冰等,都与八道湾主人有过或多或少的交往互动,影响过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进程。所以,八道湾为人们认识曾居住在这里的两位新文学大师及其人际关系提供了最具体可感的物证。本书以时间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形成纵横交错、纵贯全书的脉络主干,再在每一个经线和纬线的交汇处点缀铺排必要的细节,形成发散式的结构状态,使全书既丰富又明晰。这里不仅仅是一处宅子,更是承载了现代文学史诸多历史的见证者。
5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索书号:K87/441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 者:李零 刘斌 许宏 樊锦诗 等著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史无前例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中读”同名热销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亲历者的角度为公众揭开考古探掘的面纱,带领读者来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现场,讲述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这一个个现场如同“时间胶囊”,展现了中国各阶段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提供了独立于文献之外的历史信息,是另一种观察中华文明的视角。